夯实“稳”的根基,集聚“进”的力量,激活“新”的动能,我市加速集聚产业动能——

锻造高质量发展“强引擎”

发布日期:2021-02-18 17:06 来源: 拂晓新闻网 编辑:信访局站点管理员 阅读次数: 字号:[  ] 背景颜色: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市抢抓发展机遇、厚植发展优势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推动产业扩容提质,从转型升级中获取新动力,从科技创新中获得新红利,加速集聚产业发展动能,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“强引擎”。

夯实“稳”的根基,现代农业迈出新高度

皖神面业、徽香源、皖豆香、宿州雨润……走进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坐落其中,为这片沃土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。

在位于付湖村的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,记者见到了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李勇。他正忙着走访联合体内的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,为的就是让各方效益能“再上一个新台阶”。

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单打独斗,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。2012年7月,由淮河种业公司牵头,联合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8家家庭农场,抱团成立了以“农业企业为龙头、家庭农场为基础、农民合作社为纽带”的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。

“自从加入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,我家的小麦、玉米有人上门来管理、收割、运输、销售,种田比过去轻松了许多,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大大提升了。”付湖村种粮大户段德丰说,他流转了1100多亩的土地专门从事粮食种植,麦收期间,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派出8台收割机仅用3天时间,就实现了颗粒归仓。

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抱团共赢,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。“规模经营、科学作业、高效服务,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,我们联合体的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%左右,每亩可增收200余元。”李勇介绍道。

产业化联合体催生了聚合效益,在产业园内实现了农工融合、农旅融合、农商融合。产业园依托皖神面业、宿州雨润等农业龙头企业,对粮食、畜禽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。目前,粮食加工能力超过9.2万吨,畜禽产品加工能力超过3.3万吨。农业展览馆、气象科普馆、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、万鼎拓展训练基地等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机制再深化再突破,着力在联合体组织模式、经营模式、利益联结上进行二次探索,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创新,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“农业航母”,在融合发展中取得“1+1+1>3”的聚变效应。

截至目前,我市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七连丰”,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312家,数量全省第一,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336家、合作社831家、家庭农场2078家,覆盖粮食、畜禽、果蔬、林木等主导产业,年产值达400亿元。

集聚“进”的力量,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

2020年9月26日,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暨全省贯彻“六稳”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宿州举行,主会场设在了黄淮海(宿州)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。

“智慧物流产业园规划包括‘一港十中心’,涉及铁路货运、粮食物流和应急保障、多温层冷链加工等。”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项目依托智慧物流产业发展,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,推动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加速布局和建设,远期将形成总投资超千亿、年产值超800亿元的产业新城。

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“钢筋铁骨”,也是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。我市以优质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,深入开展”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推进年“活动,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。腾讯未来城市联合创新中心、宿州经开区生物医药科技园、宿马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速提效,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日前,记者走进灵璧县轴承产业园,到处是火热的现代化生产景象:各种机械作业声此起彼伏,操作工人各司其职,井然有序。轴承作为机器上一个小零件,却集聚着一个大产业,成为灵璧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增长点。

来自上海的儒特实业有限公司落户灵璧后,不断转型升级,目前正研发高精度轴承精球。该产品以氧化锆为原料,比圆珠笔芯还小,硬度接近金刚石。“传统轴承论个卖,而这种轴承论克卖。”公司总经理王帅说。去年刚落户灵璧的甬灵达钢管企业,是一家链长级的企业。公司以生产钢管为主,属于最上游产业,当企业入驻园区后,下游生产套圈的优斯凯、四联精工也陆续与灵璧签约落地。

招引一个项目,集聚一个产业。目前,灵璧县轴承产业园内已汇集明远轴承、海纳百川轴承、顺通钢管轴承、正阳轴承、万丰轴承等十余家企业,并获批省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聚(基地),基本形成了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完整产业链。围绕打造“百亿轴承产业集群”目标,灵璧县编制了《灵璧县百亿级轴承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30)》,高水平建设轴承产业园,实现轴承制造、技术研发、专业市场、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等功能配套完备。

经济下行压力下,项目建设还面临着要素制约等诸多不利。我市全面实施“四督四保”制度,对重点项目实行重点调度机制,确保项目谋划、储备、转化、建设、投产等全链条高效运转。2020年,全市709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10亿元。

激活“新”的动能,产业变革跑出加速度

通过人工智能技术,从大数据中计算出消费需求,给服装品牌商“该款式下个月能卖出多少件”级别的销售预测建议,指导品牌商生产爆款产品……在位于市高新区的阿里巴巴犀牛智造产业园,这样“科幻”的场景已成为现实。

在这座“数字化工厂”里,每块面料都有自己的“身份ID”,进厂、裁剪、缝制、出厂可全链路跟踪;产前排位、生产排期、吊挂路线,都由AI机器作决策。小单起订、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,最大程度降低商家试错成本,减轻库存成本,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强的韧性。

无独有偶,在砀山县良梨村,国内首个“蚂蚁链村”落地于此。“有了蚂蚁区块链技术的溯源认证,良梨村正品梨的销售做到全链条可追溯可查询。”砀山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蚂蚁区块链帮助砀山梨产品扩展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模式和渠道,同时还可以为政府精准服务和监管提供可信的数据依据。

砀山作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,在电商营销和数字农业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。为此,砀山县政府创新思路,联合蚂蚁链、安徽省农行共同培育“区块链”产业生态。合作三方各自发挥优势,围绕砀山县优质涉农产业,共同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、数字品牌运营中心和政府监管服务平台,打通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及乡村振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这些都是我市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缩影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先行先试,敢闯敢试,坚定朝着产业高端、高端产业方向发展,走出了一条具有宿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。

——传统产业提质增效。巩固创新“3111”工程模式,推动煤电能源、轻纺鞋服、食品加工、化工建材、板材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,引导支持传统产业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改造,向中高端迈进。接续实施“1525”重点技改行动计划,每年重点推进200项技改项目,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超千亿。

——新兴产业强筋健骨。以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为牵引,深入推进“三重一创”建设,省级云计算战新基地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。率先建成省内首个5G连片试验区,数字城市四项指标首次跻身全国百强。

下好创新“先手棋”,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.3%。产业结构实现由“二三一”到“三二一”的转变,经济结构更加优化。华为、腾讯、京东、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会聚宿州,“中国云都”的名片越擦越亮。(记者 谢文东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