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信访感悟】听证会后说听证

发布日期:2020-06-12 10:33 来源: 省政府信访局 编辑:信访局站点管理员 阅读次数: 字号:[  ] 背景颜色:

去年下半年,笔者应邀参加了几次由省政府信访局组织的信访事项听证会,信访诉求主要涉及就业安置、经济补偿以及财产处置等。因为多是久访未决的陈年旧账,期望在短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被各方接受的“终审”意见,并不轻松。回头看有几点感受值得一说。
从组织形式看,规范、权威。听证人员当中,既有熟悉相关政策的政府官员,又有较为知名的公职律师、专家学者,同时还延请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均可谓公众人物、公亲角色,与信访人员亮明身份,一字排开,相向落座。这种制度性的结构安排,不仅表明会议组织者对信访事项的高度重视,也是希望显示应有的公正立场。听证会程序严谨。一开场,主持人领读本次会议纪律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,并附送纸质材料,待征询各位无异议后,依次进行,说明有言在先、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。如此安排,保证并且强化了听证会的仪式感和权威感,让信访人首先对听证会产生起码的信任和倚重。
从整个过程看,彼此尊重,话语权充分。听证会主体是“讲”与“听”,当然也包含“质疑”与“问答”。我观察,这几次听证会各方都能做到彼此尊重、以礼相待。发言顺序有先后但无尊卑,讲话声音有大小,但不乏君子之风。偶有方言较重听起来费劲,甚或有抢白、激辩情况的,这时诉应双方阵营里很快就有队友主动出来帮助“翻译”,圆个场、“降降温”。主持人掌控火候把握度,尽可能宽允发言者,把希望表达的关键环节叙述明白、完整。信访人畅所欲言,话语权得到充分保障。
从最后结果看,求同存异,信访人总体上“七八成满意”。常言道“功夫在诗外”,准备工作比较充分。听证会之前,多方业已对案件本身牵涉到的法规政策以及利害关系等,都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,多次面对面交流、交锋,彼此都有了“诉”“应”底线。尽管诉求方最后未能完全如愿,但是通过大家现场一起帮着多角度地看问题、找答案,听一听各家摆事实、讲政策、说道理,自己思想更加通透,慢慢走出一己之见的圈子。鉴于不少法规政策本属于顶层设计,地方只有执行而无权变通的既定现实,我还曾跟他们开过玩笑说,你们这个事情就是再到上一级上访,也无非这个结果,不可能有第二种可能,今天到我们省里举行听证,算是到顶了。此言虽不顺其所耳,但也属实话实说,实话必须实说。
当然,听证会也折射出一些问题:从前期处理看,有的久拖不决、积微成著;有的 “同案不同判”,有失公允;从工作方法看,有的政策水平有但方式方法差;有的讲“法”讲的生硬机械了一些,以情感化乃至以理服人的分量不够。这些都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在其位谋其政的担当精神,强化“一碗水端平”的公允理念;都需要我们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,多一些联系实际接地气的家常话;都需要让群众知道我们和其永远坐在一条板凳上。
总之,举行听证是处理信访问题的一种工作形态,不是简单的“息事宁人”“摆平就好”。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,争取使得每一期听证会,都成为我们决心改进作风的示范窗口,成为我们决心推进法治、德治与自治高度统一的生动实践。
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常委、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 张纯和

关闭